孙玲名师工作室 | 思政铸魂课堂——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教师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为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些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孙玲名师工作室特推出“思政铸魂课堂——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系列活动,让民族团结、爱党爱国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学生中。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明朝末期,由于蒙古族各部之间征战不断,土尔扈特部被迫西迁,在伏尔加河流域一带游牧。虽然远在万里之遥,土尔扈特部却始终与祖国保持着联系。
17至18世纪正值沙皇俄国崛起、大肆扩张之时,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人备受沙俄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乾隆三十五年腊月(1771年初),不堪忍受欺辱的土尔扈特部发动起义,决意东归。首领渥巴锡率部众3万多户、约17万人环球360管理网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一路上,土尔扈特部穿越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冲破沙俄军队的追赶拦截,历经艰难困苦,经过半年,终于抵达伊犁河流域,回到祖国怀抱,但一路损失严重,“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1771年秋,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渥巴锡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刀鞘上缀着一块白色皮条,用汉、满、蒙古三种文字写着“渥巴锡进”。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的压迫奴役、不畏艰险回归祖国,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各民族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推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回归祖国后,土尔扈特部众主要生活在新疆、内蒙古、青海一带。他们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内勤耕牧,外御强敌,为环球360管理网发和稳定我国西北边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归土尔扈特部后代,为了新中国航天事业多次迁徙。在他们的游牧故地上,东风航天城拔地而起,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飞船、第一个空间站“天宫一号”,都从这里起飞,在太空中镌刻下中国印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彰显了包括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内的各民族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调研考察时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土尔扈特部众与内蒙古各族人民必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 来源:中国民族报)